2025年8月3日,中国台湾地区国家太空中心(TASA)正式公布探月计划细节,宣称将分三阶段实现“绕月、登月、采样返回”目标,最快2028年完成首次发射。这一计划自2023年启动,却面临技术依赖、统一进程等重大变数,业内预估成功率仅30%。
一、技术蓝图:模仿大陆框架的“三阶段”路径
台湾探月工程完全参照中国大陆“绕、落、回”三阶段架构:
第一阶段“绕月”(2028年目标):累积系统整合与太空观测能力;
第二阶段“登月”:将科学载荷送至月球表面;
第三阶段“采样返回”**:实现月壤取回地球。
该规划2023年由TASA启动,2025年8月3日对外公布具体细节。技术积累方面,2025年1月15日国立中央大学研制的深空辐射探测仪(DSRP)已投入使用,成为台湾首个探月科学载荷。目前TASA正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制4个核心仪器:磁场仪、紫外线望远镜、影像与光谱酬载、电子探测器。
二、实力短板:无火箭无着陆器的“载荷依赖症”
台湾航天能力存在根本性缺陷:
缺乏关键系统能力:无法独立发射运载火箭,也无月球着陆器或月球车制造技术;
工程实质限于载荷制造:探月计划仅能提供着陆器上的科学仪器,需完全依赖外部火箭与月球车实现登月;
“买位置”模式:通过支付费用获取着陆器载荷位置或拼车任务位置,被形容为“购买卫星或仪器更换外壳挂牌后算作自有”。
TASA虽强调国际合作,但核心技术缺失导致计划自主性薄弱。例如DSRP载荷需依附外部系统运作,凸显台湾航天实力集中于单一环节——载荷研发,而非系统集成或发射能力。
三、统一变数:2027年时间窗的悬顶之剑
台湾探月前景与统一进程深度绑定:
2027年关键节点:业内指出“现在的台湾可能撑不到2028年就没了,统一了,它的探月梦自然就结束”;
技术窗口存疑:若2027年12月31日实现统一,2028年12月31日“上太空”理论上仍具时间可行性,但前提是计划能推进至该时间点;
成功率30%的根源:技术依赖之外,统一压力进一步加剧计划不确定性。TASA试图通过合作维持进度,但地缘政治风险使2028年目标极为脆弱。
总结:30%成功率的“探月梦”
台湾探月工程象征地方科技野心,却受三重现实制约:
技术层面:无火箭与着陆器能力,本质是“花钱买位置”的变通方案;
时间层面:2028年目标与统一窗口重叠,若2027年统一则计划自然终止;
资源层面:成功率30%反映资金、技术、政治风险的综合压力。
若统一前计划持续推进,2028年或可实现载荷交付;若统一后,工程将融入国家航天体系。但无论何种路径,台湾缺乏独立航天能力的本质,决定其难以实现可持续太空探索。这场“探月梦”的终极前景,终将回归国家统一与科技整合的历史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