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图书馆诬告事件被忽视的重大细节,给家有男孩的父母提了个醒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判决书终于下来了。

法院审理后明确:现有证据无法认定男生肖某某实施了性骚扰,驳回了女生杨某的指控。

这场“性骚扰诬告”始于2023年10月11日。

女生杨某发文称自己在图书馆自习时被肖某某性骚扰,并拍下了肖某某隔着裤子摩擦生殖器的视频。

对质过程中,肖某某按杨某的要求写了道歉信:

“在图书馆二层自习区对姐姐做了下流的事,让姐姐感到恶心,是我一时冲动犯下错误,是我的过错,希望姐姐原谅我,下次决不再犯。”

写道歉信时,杨某打开了录音。

录音中肖同学曾多次表示:“我知道犯了错”、“求你放我一条生路”、 “我妈妈一辈子心血都在我这”。

然而后来肖同学的妈妈站了出来,称儿子自小患有皮炎,视频中的动作是在抓痒。

并组织了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和男科的5名专家对视频中的行为进行论证。

专家也一致认为,肖同学当时的行为不构成手淫、自慰、打飞机等行为。

判决一出,很多人不解肖同学的道歉行为。

既然清白无辜,当初肖同学为何哭着认错、写下道歉信?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肖同学的家庭教育中。

在一篇澎湃新闻对肖妈妈的采访中,我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

肖妈妈表示,从小到大自己对儿子的教育都非常严格。

与女同学发生纠纷、打架时,无论对错,回家都要罚肖同学跪。

高三毕业前,肖同学一直由家长接送上学,与社会几乎脱节,几乎没有处理事情的能力。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面对“性骚扰”的指控,肖同学的第一反应是求饶而非反抗。

这个乖巧到懦弱的男孩,没学过如何对不公说“不”,不敢在委屈时挺直腰杆。

更加不知道当世界突然展现恶意时,除了低头认错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同样是家有男孩的母亲,听着录音里那颤抖的声线,我的心里好像被针扎了般难受。

一直以来,我们总教儿子别惹事,却忘了教他别怕事;总教他各种礼节,却没告诉他遇到坏人也应该翻脸。

武大图书馆这起事件撕开的哪里是个案的伤疤?分明是千万个家庭对“乖顺教育”的误解。

肖同学的事情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则新闻。

在南京地铁三号线上,一中年男人要求旁边的一个17岁男孩将座位让给自己。

男孩没有同意,中年男子便指责他“脚尖对着自己”、“不懂礼貌”。

随即,男子的皮鞋就踹在了男孩的胸口。

周围人都看不下去了,纷纷站出来指责他。

眼看引发了众怒,男子的气焰一下灭了。

有乘客拍下了视频鼓励男孩报警,但这个男孩最终选择了息事宁人。

我们总教育孩子退让,以为能够帮他们避祸。

却忽略了人性中最幽暗的褶皱里,就藏着欺软怕硬的本能。

那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规训,到头来可能不是护身符,而是把他们推向深渊的推手。

红星新闻曾刊登过一个让人心头发紧的故事,主角是16岁的男孩小豪。

进入高中前,老师建立了线上群。

有一回,小豪看见群聊中出现了涉黄内容,直言“好恶心”,却被人威胁“你来学校一次打你一次”。

等到9月开学后,小豪发现自己和威胁过自己的人分到了一个宿舍。

而这也是噩梦的开始。

凌晨一点,霸凌者粗暴地扒下他的内裤,将冰凉的花露水泼向他的下体。他们嬉笑着举着手机拍摄,再发到群里;

小豪的书桌里、衣柜中、床单上,总会冷不丁出现垃圾和图钉;

午休的教室里,小豪被人死死按住,被迫盯着屏幕上刺眼的色情画面。与此同时,那些不怀好意的手一直会在他胸前、臀部和腿上乱捏……

走投无路的小豪向老师和家长倾诉自己的遭遇。

可他们却要他容忍,劝他说“五年同学不要鱼死网破”、“他们只是在开玩笑”。

这些话像给施暴者递去了通行证。

他们甚至指着窗外对他说:“你怎么不去跳楼?”

这个本该在阳光下奔跑的少年,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凌辱里被拖进重度抑郁的深渊,多次试图割腕自杀。

电影《黑名单》中有句台词:

“为什么别人敢在你身上做坏事,是因为你让人觉得在你身上做坏事,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

霸凌者的胆量从来都是试探出来的。

当孩子的退让被解读为懦弱,当父母的息事宁人被看作好欺负,欺负就会从偶尔为之变成有恃无恐。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出过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

他将一只小狗装在笼子里,把笼门锁上。每次拉蜂音器,整个笼子都会被弱电流电击,而小狗也会在笼子里痛得打滚。

一开始,小狗拼命想要逃离笼子。

但当它意识到根本逃不出去时,就渐渐放弃了挣扎的念头。

这时哪怕打开笼门,小狗也只会蜷缩在角落,默默忍受着电击的痛苦。

而那些被迫学会忍让的孩子,就像是笼中的小狗。

面对不公,面对恶意,他们不是不想反抗,而是从小到大被教会的“乖”,早已成了刻在骨子里的惯性。

电视剧《女心理师》中男孩小莫就是如此。

同事们在KTV唱歌,给他打电话问能不能帮忙做个PPT,虽然已经下班了,小莫还是一口答应了下来;

有的项目明明从头到尾都是他做的,但面对同事抢功他也只是沉默;

还有一回,同事们改了聚餐地点,独独没有告诉他。第二天来上班时,小莫依旧主动给大家买了奶茶,还解释说是自己忘了参加……

然而,小莫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已经如此委屈自己讨好他人,为什么还是换不来他人的善意?

同事们总是孤立他、排挤他。

连只有一面之缘的理发店小哥,都一眼看出了小莫“软柿子”的本质,狠狠敲他竹杠。

小莫没有意识到,每一次对不公的让步,每一次对他人的讨好,其实都是变相的自我霸凌。

当一个人习惯性地把自己放得太低时,别人就不会把他放在眼里了。

在犹太教奉为圭臬的《塔木德》里,人们常常用“萨布拉斯”来形容犹太人,“萨布拉斯”翻译成汉语也就是“仙人掌”的意思。

在犹太人看来,一个人的性格,就应该和仙人掌一样:内心柔软,外表带刺。

作为父母我们也应当从小教育孩子:不要当默默忍受的小狗,而要做亮起锋芒的仙人掌。

那些尖刺从不是主动伤人的武器,而是面对冒犯时的“请勿靠近”;不是刺向外部世界的戾气,而是守护自己边界的底气。

电影《美国狙击手》中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小男主经常被人欺负,直到有一天,他的哥哥知道自己的弟弟被人欺负后,毫不犹豫打了回去。

事后,俩孩子的父亲对他们说过一段话,他说:

这世上有三种人:羊、狼和牧羊犬。

有些人天真地以为世界上没有恶魔,若有一天邪恶降临,他们就无法自保,这些人是羊;

有些人习惯用暴力捕食弱者,这些人是狼。

还有一些人生来就懂得进攻,也有保护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这些人是能与狼对垒的稀有品种——牧羊犬。

养育男孩,既不是要把他们驯化为懦弱的羊,也不是要将他们变成残暴的狼。

但该如何让他们成为游刃有余的牧羊犬呢?这就需要父母的智慧了。

对此,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教科书版的案例。

有一天,浙江妈妈@陳十八突然发现红包里的钱少了300元。

为了一探究竟,她故意在桌子上放了50元,第二天孩子上学后这50元也不翼而飞。

陈十八这才得知,自己读四年级的儿子正在被同学敲诈勒索。

儿子还说,那几个勒索他的同学,要求他明天再带100元来。

陈十八听后,让儿子带100块去了学校。

等霸凌者抢走钱后,直接带着警察去了学校。

一开始,几个霸凌者还试图撒谎狡辩。

等被警察戳穿后,才承认自己曾多次管陈十八的儿子要钱。

然而,当霸凌者的家长来了学校后,不仅没有道歉的意思,反而让陳十八的儿子不要乱讲。

对此,陈十八冷着脸说:

“我现在是在给你的孩子机会,如果你们不要的话,我就直接报告教育局,联系媒体把事情闹大。”

霸凌者的家长这才慌了神,忙不迭赔礼道歉。

但陈十八却不愿接受私下道歉,她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了解真相。

紧接着,她给了对方家长两个选项:

一是在教室当着学生、校长、老师的面带着各自小孩鞠躬给我的孩子道歉和保证;

二是到两个霸凌者的小区拉横幅,让周围邻居了解孩子的德行。

霸凌者的家长选择了前者,陈十八全程录像。

这次事件后,陈十八发现儿子开朗了许多,遇到不想做的事,也能大胆拒绝了。

你看,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过是父母处理问题的复刻。

你给的是畏缩的模板,他就长不成挺拔的模样;你活成了有棱角的样子,他才敢在风雨里站成自己的山。

很喜欢顾城的两句小诗:

玫瑰佩戴着锐刺,并没有因此变为荆棘。

它只是保卫自己的春华,不被野兽们蹂躏。

养男孩,一定要把这三句话刻进他心里:

别惹事——知道什么该做,什么碰不得,这是立身处世的根基。

不怕事——被欺负时敢说不,遇不公时敢较真,这是保护自己的铠甲。

能平事——不逞匹夫之勇,也不全然退让,懂得用理性划清边界,这是成熟的勋章。

父母给男孩最好的礼物,不是帮他扫清一切障碍,而是赋予他在风雨里守得住善良,也护得住自己的能力。

点个赞吧,与所有男孩家长共勉。

发布于:安徽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