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份以来,机器人产业链多个板块连续强势表现,一个重要背景是:8月份是国内机器人产业的“高光时刻”!
多个顶级盛会将密集登场、多项重磅政策陆续公布、多家头部企业发布量产新品……这将大幅提升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规模预期,以及对应用场景创新市场前景的判断,并持续催化股市机器人产业链概念!

8月机器人产业重磅事件高频、影响巨大
8月2日,北京E-Town机器人消费节开幕,汇聚了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领域的数百家企业。
8月6日,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核心产业规模剑指500亿。并提出具体扶持和鼓励措施,亮点颇多,尤其是对具身智能企业扶持补贴力度极为慷慨。
8月8日-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将举办,预计将有埃斯顿、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200余家机器人企业的1500余件展品将同台展示,其中首发新品100余款,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将带来最新展品及行业解决方案。
除了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数量创同类展会之最,英伟达也将深度参与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发表主题演讲——即,此次展会预计产业亮点最多,市场影响力最大。
8月13日,2025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展览会将开幕。
8月14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举办,此次运动会首次以人形机器人为主角的竞技赛事,验证运动控制极限。
此外,产业层面亮点也较多:智元机器人近期发布“灵渠OS”开源计划,剑指打造具身智能“Windows系统”;而宇树科技发布的新品人形机器人R1,售价仅3.99万元起,标志着消费级机器人产品有望规模化进入C端市场。
可见,整个8月上半月,机器人领域重磅催化事件不断,预计对整个产业链的资本市场表现,影响也会非常正面。
各地竞相发布百亿级机器人产业规划,上海补贴最慷慨
目前全国已有十余城市公布了人形机器人的三年产业规模,目标都在百亿级以上。其中北京和深圳目标最宏大:都是2027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虽然最新公布的上海方案对具身智能产业规模的目标不是最高的,但补贴力度却最慷慨。据悉,上海对具身智能补贴方向、产业链协同、投资招引等方面均做出了具体规划。
首先,其对技术、平台、应用场景、销售等关键环节全部进行大手笔补贴——按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20%-50%补贴,5000万元封顶。
其次,对零部件、终端建设两手抓 以浦东张江为核心承载区。
其三,强化先导产业母基金等投资招引,甚至探索算力和语料作价入股等模式。
另外,深化与央国企战略合作,推动一批区域总部、功能总部落户,支持行业优质企业、科技和互联网大型企业等在沪设立具身智能实体公司。
预计上海的高额补贴方案也会对其他科技前沿城市带来一定示范效仿,并加快推进目前已处于量产初期的具身智能产业的量产节奏。
而各科技一线城市间的激烈竞争也必将提升我国人形机器人的全球竞争力。未来人形机器人出口有望复制新能源车的成功。

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四大具体机会
结合产业现状和相关政策指引来看,四个环节最受重视,支持力度最大。
其一,在核心零部件上实现国产替代的加速突围。尤其在精密传动系统(包括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伺服电机与传感器(空心杯电机、六维力矩传感器)、灵巧手与仿生关节等关键部件上,国内都已有企业取得关键突破,并逐渐量产。
其二,软件与算法领域,实现AI与具身智能深度融合。预计将重点放在研究运动控制算法、AI大模型训练、开源生态建设等
其三,应用方面,人形机器人在工业与医疗已率先落地。未来,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五大领域应用创新前景都非常巨大。
比如,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在蔚来工厂执行整箱搬运,单机日处理量超2000件,替代成本回收期缩短至2年。
而小米公司认为,未来仅家庭服务机器人到2030年市场需求就超2000亿元。
其四,材料创新方面,已实现轻量化与高性能兼容的突破。其中,性能优异的PEEK材料成为人形机器人降本关键,可使机器人自重降低30%以上。
而目前国内企业正加速扩产PEEK产能。据机构测算,今年产能占比将占到全球42%。按单台机器人PEEK用量10kg来假设。若机器人产量达到百万台时,预计机器人带动的PEEK需求量为1万吨,对应市场规模为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