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黑塞《精神与爱欲》:我决定这一生不再循规蹈矩

你有没有发现,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规划表都是一样的:

18岁前,就该埋头苦学,奔波于学校和补习班之间,不能浪费分秒;

22岁后,理应步入社会,找个有前途的工作,拿份有保障的薪水;

30岁时,应当完成人生大事,买房结婚生孩子,过上养家糊口的日子。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在固定的年岁里,做着固定的事。

但当生活成了提前写好的程序,虽不易出错,却也一眼望到了尽头。

而黑塞在《精神与爱欲》里,却打破了这种固定程序,给我们的人生指出了另一种可能。

书中,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这对性格截然相反的好友,为找寻自我,在理性与感性中交锋,哪怕经受苦痛挣扎,也不曾停止探寻的脚步。

最终,他们用精彩的命运故事告诉我们:人这一生怎么活,是无需纠结的。

大胆地去欢娱,去体验,而不是循规蹈矩地过一生,生命才会散发出它该有的光彩。

1

人生最大的悲哀

就是只按规矩而活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德国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修道院里。

那年春日,修道院里来了一位叫歌尔蒙德的俊俏少年。

他笑起来一脸灿烂,赢得了所有人的好感。

歌尔蒙德不像其他富家少爷,来修道院只为镀金,一年半载后就回归五光十色的上流社会。

他立志要好好学习,有朝一日穿上修士袍,成为一名出色的神职人员。

但不知为何,歌尔蒙德看到教义就厌烦,读到拉丁文就头疼。

他只喜欢躲在后山闻花香,喂小马,或是盯着祭坛前漂亮的雕像出神。

为排解烦闷,他半夜和同学溜到村里喝小酒,与漂亮女孩谈天说地。

但一时的放纵并没有让歌尔蒙德变得好受,他反而因愧疚自责,一病不起。

大家都觉得他生病了,歌尔蒙德也这么认为。

只有见习修士纳尔齐斯发现,歌尔蒙德的病不在身,而在心。

他通过长谈得知,歌尔蒙德对做修士其实不感兴趣。

他走进修道院,只是遵从了父亲从小就为他规划好的人生:

成为修士,替离家出走不守妇道的母亲赎罪。

实际上,一个人就算走在看似无比正确的道路上,只要那不是他想要的,就会在无休止的精神折磨里痛苦难安。

歌尔蒙德如此,其他人更是如此。

歌尔蒙德的母亲,原本是一名舞女,生性爱自由。

但因为爱上了歌尔蒙德的父亲,她任由对方安排自己的生活。

她迎合对方的期望,每天像个上流社会的淑女一般,规规矩矩地做人做事。

然而,她越压抑自己,就越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

最终,她宁肯抛弃爱人,抛弃刚出生的儿子,也要逃离这种圈禁生活。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不也是这样被安排着过的吗?

别人说毕业了该赶紧工作,我们即便想去外面看看,还是扭头钻进格子间为晋升钻营。

爸妈说成家立业的年纪到了,我们哪怕根本不想结婚,也还会乖乖接受家里安排的相亲。

作家伊坂幸太郎有句话很扎心:“这世上到处都是被规划好的路线,人生这条路尽是标志和地图。”

在长辈意愿、他人眼光、社会时钟的操控下,多少人活成了提线木偶。

他们的思想是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甚至连感情也是模仿别人的。

只不过,被削弱的个性、被压制的自我,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被暂时深埋。

总有一天,它们会以更激烈的方式喷薄而出,肆意疯长,到最后让人陷入无尽的内耗。

2

循规蹈矩久了

人就会变得麻木

在纳尔齐斯的开解下,歌尔蒙德决定逃离父亲为他制定的道路,去未知世界找寻自我。

他离开修道院,很快遇到了与他情投意合的女子丽瑟。

然而一夜相处后,丽瑟却表示,自己马上要回到那个总是家暴她的丈夫身边。

歌尔蒙德对此十分困惑:为何丽瑟宁肯忍受拳打脚踢,也不肯跟着他快活流浪。

可还不等歌尔蒙德想明白,类似的事情就在他的生命里接连上演。

歌尔蒙德充满魅力,走到哪儿都能被女人们疯狂追求。

但这些女人,只是从他身上获取片刻快乐后,转身又回到令人窒息的生活里,继续做着饱受摧残的女儿、姐姐、妻子、妈妈……

规矩安稳的日子,就那么让人沉溺?

满腹好奇的歌尔蒙德打算回归世俗,体验一把人人向往的安稳生活。

那天,他走进一座教堂,被一尊木刻圣母像深深吸引,决定拜神像的创作者为师。

但自从跟着木雕师学艺后,他就发现对方生活得无比压抑。

木雕师为了做一个世俗称道的好父亲,在妻子去世后,他压抑欲望不再结婚。

然而这却使得他终日脾气暴躁,做事也心神不宁。

他很爱自己的女儿,却一直按照传统做派,把她藏在深闺不准见人,并给她灌输要远离男人的陈旧思想。

他本身很有艺术天赋,可为了过上所谓的富足日子,不惜浪费才华,去做一些没有品位的低俗作品。

最终,在令人窒息的礼俗规矩中,他把自己变成严厉刻板,喜怒无常的糟老头。

也把纯真的女儿驯化成了冷漠傲慢,唯利是图的女子。

木雕师身上这种规行矩步的死板气息,强烈刺激着歌尔蒙德。他决定逃离,坚决不做麻木活在规矩里的人。

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如果我们只是一名智识的奴隶,不断地重复别人的话语,如果我们总是跟随、顺从和模仿,那么人生的大道就封闭了。”

这世界的大多数人,一年走到头,看似活了365个不一样的日子,其实不过是在生活的迷宫里,徒劳打转了365次。

他们并非不努力,也不是没梦想,只是习惯在安全不出错的规则里行走,没有勇气打破条条框框。

当庇护所成了束缚双翼的茧壳,飞翔便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唯有主动撕裂束缚,迈开脚步去丈量你未曾探索过的世界,你才会发现:

只要走出去,哪里都有路。

3

人生最重要的

是摆脱规则,做你自己

离开木雕师的歌尔蒙德,继续流浪。

这天,他在街头遇到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美丽女子,那是伯爵的情妇。

歌尔蒙德为之倾倒,不顾理智潜进宫堡和她幽会。不巧被伯爵抓了个正着,他也因此被送上绞刑架。

恰巧此时,以纳尔齐斯为代表的教士团,正在伯爵府做客,在他的极力恳请下,歌尔蒙德被释放了。

时隔多年,纳尔齐斯和歌尔蒙德再次相见,两人的身份地位已经截然不同。

纳尔齐斯成为了受人敬仰的修道院院长,而歌尔蒙德却一事无成、居无定所。

但歌尔蒙德并不觉得自卑,在他看来,尽管纳尔齐斯在地位上比他更优越,但他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这次见面后,歌尔蒙德为追求自由,再次奔向远方。

夏去秋来,歌尔蒙德终于步履蹒跚地回来了。

纳尔齐斯闻讯赶来,却被歌尔蒙德的现状惊得手心发凉。

他从摔断肋骨的歌尔蒙德脸上,看出衰败之相,断定朋友已经站在通往彼岸的大门口。

余下的日子,歌尔蒙德时常发烧昏睡,但他只要一清醒,就会拉着纳尔齐斯谈起过往。

这些年流浪在外,他领略过大自然的壮美,也遭遇过鼠疫的可怕,被复杂的人心重创,也为陌生人的温情而感动。

幸福、孤独、自由、情爱、困厄、绝望等种种人生滋味,也一一品尝了。

尽管,歌尔蒙德时不时会因缺乏纳尔吉斯那样的理性而自责,但他更为自己能体验世界的美丽和残酷而无怨无悔。

纳尔齐斯大受触动,多年来,他精心构建的思想殿堂第一次产生了裂缝。

从世俗角度看,纳尔齐斯是天生的修行者,对欲望保持疏离,生活得秩序井然,远比一个朝不保夕的流浪汉好很多。

但歌尔蒙德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中,也装满了纳尔齐斯向往却无法拥有的鲜活体验。

人这一生,究竟该怎么过才不会后悔?

是像歌尔蒙德追求不确定的感官刺激,还是如纳尔吉斯过着克制的明确生活?

书中给出了答案:“不要模仿谁,而是做你自己,力图实现自我!”

虽然纳尔齐斯和歌尔蒙德从彼此身上,发现了各自向往的精彩。

但他们,谁也没有试图成为对方,而是坚持做真实的自己。

《德米安》中有一句话:“人生在世最无聊的就是,走在一条由他人引导的自我之路上。”

无论何种时候,你我周遭总充斥着嘈杂声音,规训我们走这里,行那里。

可是别人的指引是参考,不是标准。

这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道,人人都是过路人,也是迷失者。

人生这条路,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替你走下来。

所以不要恐惧犯错,更不要怕走冤枉路,按照自己内心的方向走下去,怎么走都是对。

黑塞在写给友人的信中直言:

“《精神与爱欲》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比其它作品加在一起还珍贵,我对他有一种特殊的爱。”

如果说,《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是黑塞在精神绝境,对“寻找自我”的自救呐喊。

《精神与爱欲》,则是他越过精神荒原,对“一个人找到自我后,如何过好这一生”的深刻思索。

书中,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为之挣扎的难题,也是现实生活中你我一定会遇到的问题。

人生在世,若被陈规旧俗绑缚,他人眼神便是监笼,他人思想即是枷锁。

亲手打碎桎梏,逃离庸常剧本,我们才能书写出真正的自己。

黑塞说:“一个人只有率性而为,尽其天赋之所能,努力走自己的路,就能真正实现自己。”

当你勇敢踏上通向自我的征途,不管前路如何迷障重重,如何羁绊丛生,你总能抵达你心之所向。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发布于:安徽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