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方部分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黑龙江等地安装灭蚊路灯的举措引发关注。然而,同受蚊媒疾病威胁的广东、北京等地并未大规模跟进。这背后并非行动迟缓,而是基于科学认知和实战经验的务实选择——灭蚊灯在湿热南方的实际效果存疑,清理孳生地才是防控核心。
一、科学原理的错位:蚊子其实怕光?
灭蚊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蚊子的趋光性"。但生物学特性恰恰揭示了这一设计的根本矛盾:传播基孔肯雅热的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典型的避光昆虫。它们习惯栖息在树荫、草丛、室内角落等阴暗处,对强光天然排斥。用光源吸引避光生物,如同试图用火把驱赶飞蛾——逻辑上就难以自洽。广东、北京等地的疾控专家对此有清晰认知,不会盲目依赖存在先天缺陷的技术手段。
二、实战检验:灯下黑压压,蚊子没几只
在灭蚊灯推广较多的广东、深圳等地,居民的亲身体验提供了最直接的反馈。灭蚊灯下方的收集盘里,常堆积着"黑压压的虫子尸体",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其中蚊子占比极低,绝大部分是其他趋光性小飞虫。在深圳居民阳台的灭蚊灯实测中,这一现象反复被验证。东南沿海居民常年与蚊虫斗争,对防治手段的实际效果有敏锐判断:"没多大用"是高频评价。即便部分景区、小区安装了灭蚊灯,更多是心理安慰或辅助点缀,居民防蚊仍以蚊香、驱蚊液等传统手段为主。
三、治本之策:掐住蚊子的"水命门"
南方地区防控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核心策略,始终锁定在清除孳生地这一根本环节。"蚊子是从水中孳生繁殖出来的,不清理孳生地,永远灭不完。"这是广东等登革热高发区用数十年疫情换来的血泪经验。白纹伊蚊尤其偏爱小型积水,一个瓶盖、一片落叶积水都足以孵化上百只蚊子。广东各级疾控部门常年推行"翻盆倒罐"行动,社区网格员定期巡查清理积水容器,其执行力度远超北方。这种从源头扼杀蚊虫繁殖链的"笨功夫",远比安装华而不实的灭蚊灯有效。
四、南北差异:蚊子战斗力不在一个量级
北方地区推广灭蚊灯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将其模式套用到南方则可能水土不服。一个重要原因是蚊虫基数与活跃周期的巨大差异:"北方那点蚊子和南方没得比的。" 广东等省份气候温暖潮湿,蚊子可全年繁殖,活跃期长达10个月,种群密度远超北方。灭蚊灯即便能捕获少量蚊子,对庞大的基数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更关键的是,北方主要蚊种(如库蚊)确实存在一定趋光性,而南方主导传播疾病的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则完全不吃这套。
面对蚊媒传染病威胁,广东北京的选择体现着科学防控的清醒认知:与其追逐"梦幻灯光秀"般的灭蚊噱头,不如扎扎实实清理房前屋后一盆一罐的积水。当黑龙江在试验新型灭蚊装置时,南方城市正发动居民倒掉花盆底托的残水——后者看似朴素,却是经过数十年疫情淬炼出的真智慧。毕竟,对付一个连强光都躲避的狡猾敌人,掐断它繁衍的命脉,永远比用错诱饵更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