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一则消息在技术圈里传开:阿里巴巴的创始级程序员、“扫地僧”蔡景现(花名多隆),已正式离职。
他在阿里内外平台的状态,被更新为四个字:退隐江湖。
对圈外人来说,这或许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对中国成千上万的程序员而言,这四个字,不亚于一场江湖的谢幕。
它意味着,那个属于中国互联网的“上古神话”时代,一位最具代表性的开荒者,在为江湖留下无数传说之后,选择了收剑入鞘,事了拂衣去。
今天,我们不谈阿里的战略,不谈行业的变迁。我们只谈这个人,和一种在今天这个时代,愈发稀缺的精神。
神话的开端,始于一间公寓
多隆的传奇,是从2000年开始的。
那一年,刚毕业的他,加入了当时还只是一个“小作坊”的阿里巴巴。他不是什么名校高材生,只是一个单纯因为“能写代码”,就觉得找到了天堂的年轻人。
而真正让他一战封神的,是2003年那个春天。
彼时,eBay凭借着易趣网,在中国C2C市场占据了绝对的垄断地位。马云秘密组建了一个团队,决定做一款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商平台。
这个团队,只有三名工程师,多隆是核心。
办公地点,是后来被写入中国互联网正史的、马云位于西湖边的湖畔花园公寓。
时间,只有一个月。
在那个既没有成熟框架,也没有云服务的年代,一个月从零搭建一个电商网站,无异于天方夜谭。
他们买了几千块钱的现成代码,然后就在那间150平米的公寓里,开始了不眠不休的改造。据当年的同事回忆,多隆几乎是以燃烧自己的方式在写代码,累了就在沙发上躺一会儿,醒了抓起键盘继续干。
2003年5月10日,淘宝网,这个后来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庞然大物,正式上线。
它的第一行代码,就出自于这群年轻人的指尖之下。

“码神”的法宝,藏在一行行代码里
淘宝上线后,多隆的传奇才真正拉开序幕。
在技术圈,牛人很多,但能被称为“神”的,屈指可数,多隆是公认的一个。
他的“神”,不体现在职位高低,也不体现在PPT的精美程度上,而是体现在一行行真实的代码,和一个个被他力挽狂澜的深夜里。
关于他的传说,俯拾皆是:
文件系统奇迹:当别人需要一个庞大的项目组,耗费数月甚至数年去攻关分布式文件系统时,多隆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搞定了淘宝自己的文件系统(TFS)。这个系统,漂亮地解决了海量小文件存储这个世界性的技术难题,至今仍在阿里云的底层,默默服务着千万开发者。
救火队长:阿里内部流传着一句老话:“有困难,找多隆。”每当系统出现重大、无人能解的故障时,多隆总是那个最终的定海神针。据说有一次严重故障,整个技术团队束手无策,他连夜排查,最终在如星辰大海般的千万行代码中,精准地找到了那个隐藏至深的Bug。
第83行的传说:在一个内部的代码评审会上,多隆在看完一段几百行的代码片段后,突然对作者说:“你往上翻,看看第83行。”结果,那一行的一个细微瑕疵,正是整个代码逻辑的隐患所在。看到结尾,却还清晰地记得第83行的细节,这种对代码的敬畏之心,近乎于“道”。

一个程序员的“入定”
如果说,技术上的登峰造极,让多隆成为了“神”。那么,他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则让他成为了一个“谜”。
他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为人极其低调内向。阿里西溪园区里,有个人声鼎沸的休闲吧,距离他的工位不过20米。有一次公司搞乒乓球决赛,整个办公区的人都跑去围观喝彩,锣鼓喧天。
事后,有人发现,只有多隆一个人,像粘在椅子上一样,对着屏幕,专心致志地敲着代码,仿佛周围的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
阿里合伙人彭蕾曾这样形容他:“多隆写代码,可以写到入定的状态。”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是一种整个外部世界都已消失,只剩下他和代码之间纯粹对话的状态。是一种心无旁骛,将所有精神力量,都聚焦于眼前那个问题的极致专注。
在这个处处是诱惑、人人皆浮躁的时代,这种“入定”的能力,绝对是一种稀缺能力。
致敬,与前行
2014年,阿里巴巴在上市前的最后一份招股书中,新增了三位合伙人,多隆的名字,赫然在列。
从一个写下第一行代码的程序员,到一个可以参与公司最高决策的合伙人,多隆用24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个技术人所能想象到的、最光辉的职业道路。
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的回答,朴素得就像他本人: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绕开问题本身,多做事情并不会吃亏。”
这句话,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对齐颗粒度”、“打通底层逻辑”、“赋能生态”等宏大话术的商业环境里,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却又如此振聋发聩。
今天,这位传奇选择“退隐江湖”,功成身退。
这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一个传奇故事,迎来了它最圆满的结局。
江湖路远,各自珍重。但那个只为代码“入定”的背影,永远值得我们铭记。